(一)中国美术学院的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也是最早实施设计学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最早的艺术革命团体发祥地,中国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建于1928年,时称“国立艺术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据学校网站2015年5月信息显示,中国美术学院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个校区;共有在校学生9000余人,其中本科生6500余人,研究生8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专科生1900余人;教职工约千人,其中教授110人,副教授196人。
中国美术学院,简称“国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年,时任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在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的院系专业中国美术学院设有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联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此外,该校还设有公共体育部、专业基础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附中等教学机构。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美术学院官网-学院介绍(二)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现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学院历史可追溯至国立艺术院的图案系,上世纪50年代全国系科调整时,迁系至北京组建中央工艺美院;1958年重新建立工艺美术系。1986年由工艺系分出环境艺术系。1996年由工艺系分化为视觉传达系、染织与服装系和工业设计与陶艺系。2003年成立设计艺术学院。
(三)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介绍
油画系是一个以研究油画媒材作为主要绘画创作手段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学术思想:中西融合、兼容互补,艺理并重、多元并举、融汇创新。其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油画技法和理论上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并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创造指向的艺术专门人才。该系现今设立五个工作室:历史绘画工作室,新具象绘画工作室,具表绘画工作室,多维绘画工作室和综合绘画工作室。主要课程:素描造型基础,色彩,速写,写生,创作,油画材料及制作等。现任系主任:杨参军;副主任:章晓明、孙景刚现任系党支部书记:章晓明
(四)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的系科介绍
公共空间艺术系公共空间艺术系是为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 构建和谐城市而设立的应用型新学科。该学科融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技术为一体,建立了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背景下造型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城市公共文化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教学体系。教学系由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公共艺术学三个工作室组成,从不同角度开展针对性教学和研究,主要教学课程包括具象造型训练、抽象造型训练、材料语言、城市雕塑规划与创作、景观装置创作、虚拟造型、公共艺术概论等。培养具有当代公共艺术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壁画空间艺术系壁画艺术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旨在培养在公共艺术空间中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下设四个工作室进行教学与研究:一、纪念与写实性工作室;二、自由与装饰性工作室;三、漆艺研究工作室;四、材料研究工作室。壁画艺术系是培养本科、研究生之教学单位,努力培养在造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现理解能力、鉴赏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俱佳的并能熟练运用壁画艺术语言和最新的专业技术,在相关领域皆能胜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公共美术教育系美术教育系作为学院的重点系,其美术教育专业是学院的重点学科,面向全国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和三年制硕士研究生。本科教学下设公共美术教育专业、艺术品鉴赏专业和公共艺术策划与传播专业三个专业,其专业培养方向是为社会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社会公共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策展人、新闻出版发行人、文化艺术品鉴赏与保护和管理工作者等。硕士研究生教学主要是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向的培养,为社会输送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师资以及社会公共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艺术品鉴定鉴赏与文物保护的工作者。美术教育系师资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课程设置上分教育理论课程、美术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大模块。其中教育理论课程有:中外美术教育史、艺术教育与美学、美术教育学与方法论、美术教育心理学、艺术批评、中国书画论、艺术品市场研究等;美术专业课程有:国画、书法、篆刻、版画、油画、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摄影动画与DV制作、传统与现代设计、企业品牌管理与CI战略管理、策划基础与文本制作、广告创意与策划、视觉策划与空间展示等。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比例已达30%,打破了多年来老传统美术教育理论课时不足于7%的情况,成为美术教育系美术教育教学特色教学之一。美术教育系新增的“艺术品鉴赏”专业已经招收多届学生,面向社会培养中国艺术品鉴赏、鉴定和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也成为我系新增专业的亮点。陶瓷和工艺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在1928年建校之初,即设有“陶瓷”专门课程。1960年夏,在邓白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陶瓷美术专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陶瓷艺术专业学科”之一。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正式成立。2007年9月学校院系调整,由原来的陶艺系与视觉学院的玻璃、首饰专业整合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隶属公共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学科中最具影响力的教学团体之一。在教学上实行两段制,一年基础,三年专业。陶瓷艺术学科在器皿设计与陶塑创作研究领域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陶瓷艺术学科教学设备完善,拥有二大教学工作室(器皿设计、陶塑创作)和四个教学实验室(泥料实验室、釉料实验室、模具实验室、烧成实验室)。玻璃与首饰学科创办于2004年,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上已渐渐趋向成熟。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学科师生的专业创作和获奖成果,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前茅。 连续主办了五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倍受国内外陶艺界的瞩目,是中国当代陶艺界最为重要的专业展览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秉承 “将艺术与技术熔于一炉”的教学方针,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具备从事陶瓷、玻璃与首饰艺术的研究、教学及应用方面的现代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手艺文化教育与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五)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科系介绍
平面设计系原为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设计专业,平面设计系是以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内各类图像信息传达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教学目标:为专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的教学、设计等行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设有平面设计、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二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展示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三维造型、视频编辑等。系主任:韩绪工业设计系以研究工业产品造型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该系学业横跨文、理、工三大学科门类。教学目标:培养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与相关的高级专业研究人才。设有1000平方米工业成型实验室。主要课程:《机械制图》、《专业绘画》、《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技术》、《产品构造》、《人机工程》、《产品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系主任:王钧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是以研究染织面料设计和服装设计为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教学目标:培养多种类型面料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以及染织与服装专业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该系设有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并且设有设备齐全的染织与服装综合实验室,其下设电脑及数码喷绘室、缝纫工艺室、手绘印染室。主要课程:成衣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中外经典纹样研析、服装与面料一体化设计等。系主任:陶音综合设计系综合设计系于2004年8月正式成立。是一个不是从现有界定专业出发,而是从需求出发的新兴设计专业。多元化的学术结构、开放的教学与实验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成为综合设计系学科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鲜明特色。它不是仅仅将原有若干门设计专业进行简单的综合,而是一门既能涵盖若干专业的学科特点,又能独立承担针对复杂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任务与教学任务的新专业。综合设计积极倡导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观照设计行为,它将从人文价值与伦理价值的高度思考设计问题,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与科学的设计观出发,思考与面对各专业设计。它力图培养学生设计文化的自觉性,思考的问题必须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综合设计研究将从心、言、图、物、境等五个层面将课题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引向深入。综合设计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动态的活性思维、较高的理论素养,对多门类、多学科能够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性人才。从过去的就业型、专职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的接受型设计人才培养,转变为主动的出击型设计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科研机构,综合设计系将展开对其它若干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催发新的学科生长点。综合设计系依托学院宽厚的学术背景与丰富的学科资源,以开放性的姿态对应当代设计文化以及设计教育出现的新问题。采纳多元的教学思想,展开多维的研究层面、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复杂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力争做到学科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又促进学科研究。主要专业课程:造图研究:形态语言、设计表现、制图、课题设计、民艺研究造物研究:空间形态语言、课题设计、虚拟空间设计、中国园林调研造境研究:虚拟空间设计、实验性概念设计、课题设计、创意与实践、社会活动企划设计系主任:成朝晖艺术设计学系艺术设计学系是以设计实践为基础,以研究艺术设计史论及策划、管理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该系是根据学科发展规划以及人才社会需求所新建的系,艺术设计学专业也是与艺术设计、绘画、雕塑等专业相并列的专业。培养目标:该系教学目标是培养艺术设计史论、策划与管理、鉴赏与批评等方面的复合型、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课程:平面设计体验与理论、空间设计体验与理论、产品设计体验与理论、工艺制图与识图、计算机理论及软件运用、中外文化简史、中外设计史、设计学概论、中国古代工艺思想史、民俗学概论、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批评、设计策划与管理等。系主任:郑巨欣
(六)我是高一的,想考中国美术学院,谁能介绍一下详情
中国美术学院,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原直属中华民国大学院(教育部)现为国家文化部与浙江省共建。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久负盛名的美术学院,是当今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齐整的综合性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大学之一,也是最早实施设计学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最早的艺术革命团体的发祥地。
中国美术学院,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它拥有三个校区,地跨杭、沪两市,占地千余亩。现有学生8000余人,教师千余人。已有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138人,中级职称177人。该院所拥有的两大主体学科: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均已获得国家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造型学院、设计学院,造型学院设有中国画系、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综合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造型基础部和美术史论系;设计学院设有视觉传达系、工业设计系、陶瓷艺术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建筑系和设计基础部;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继续教育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等教学机构。
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针对中国画进行分科教育的教学实践单位,现该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方向,每年面向全国招生,兼收留学生。现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面。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临摹、写生、创作三部分展开,兼设中国画论、书法、诗词题跋等课程。该系秉承潘天寿先生倡导的“高峰意识”,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分科教学为特色,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中国画教学体系。该系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设置合理,教学环境优越,实验室设施完备。如今在中国画的科研、创作与教学方面,该系在我国目前同行业美术院校中,具有引领性和典范性的作用。 现有在校学生305名,其中本科生206名,硕士研究生65名,博士研究生18名,留学生16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0人,讲师讲师4人,助教3人。 主要课程:中国画人物方向:人物素描、速写、白描、工意笔临摹、写生与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 中国画山水方向:传统山水临摹、写生、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 中国画花鸟方向:花卉白描、没骨花鸟、工意笔临摹、写生、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 书法系
书法系是以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与艺术创作为主攻专业方向的教学单位,是国内高等院校最先成立的书法系。 教学主要目标:培育具备文史和造型基础素质、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书法鉴赏能力的专门人才。 该系规划有三个专业方向:书法篆刻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目前还设立的有:书法篆刻创作、书法理论与教育。 现有在校学生117人,其中本科生103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8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主要课程: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古玺、汉印、流派印,古文字学,古代汉语,中国画书法史、印学史,金石学,历代书论,历代印论等。
油画系是一个以研究油画媒材作为主要绘画创作手段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学术思想:中西融合、兼容互补,艺理并重、多元并举、融汇创新。其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油画技法和理论上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并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创造指向的艺术专门人才。 该系现今设立四个工作室:历史绘画工作室 新具象绘画工作室 具表绘画工作室 多维绘画工作室 现有在校学生151人,其中本科生119人,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 10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 主要课程:素描造型基础,色彩,速写,写生,创作,油画材料及制作等。
版画系是在绘画艺术普遍规律制约下、以“间接”方式展开造型表现及其系统化教学的专业研究教学单位,以培养具有一般基础绘画能力和版画专业知识技能、并能运用于造型艺术创作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版画系下设的四个教学工作室是: ① 民族性版画工作室 ② 写实性版画工作室 ③ 表现性版画工作室 ④ 复合性版画工作室 版画系现有在校学生137人,其中:本科生121人,硕士研究生13人,博士研究生3人。 版画系现有专业教师 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
雕塑系是以研究各种类型雕塑手段为其创作方法的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该系注重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活跃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工艺,强化实材训练。该系设有石木雕、纤维艺术、陶艺、综合材料、金属焊接、电解铜、电脑等实验室。 雕塑系本科学制五年,研究生学制三年。该系现设建立5个工作室: 具象雕塑工作室 公共空间艺术工作室 材料视觉现雕塑工作室 形态与多维空间工作室 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 现有在校学生13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4名。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 主要课程:素描、泥塑、构饰基础、金属锻焊、石刻木雕、环境景观理论基础,有限主题创作,自选主题创作,浮雕,构式基础、数码图形处理等。 综合艺术系于2003年建立。期间经历了七年的综合绘画等教育实践和专业教学大纲的反复论证。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专业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以及课题式、日课式、分混班式等教学实验指标和要求。。综合艺术系以思想启蒙为先、综合创新为宗旨,开设有综合绘画、综合造型、总体艺术三个研究方向的平面、空间、复合性主干课程二十四门。其中以创作促基础的课题式教学和社会学调查等多学科交叉融通的课程,具有当代性文化特点。综合艺术系以打造多层次、多角度的艺术基础知识平台 ,通过实践,培养掌握“会通和合”的艺术研究与创作人才为目标。 该系现设立了三个工作室: 综合绘画工作室 综合造型工作室 总体艺术工作室 现有在校学生74人,其中本科生60人,硕士研究生12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 主要课程:民族绘画基础、西洋绘画基础、形式语言构成、空间多媒体、造景与造境、复合造型基础、展示文化研究、影像与网络、图像社会学方法、现场艺术与剧场
新媒体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是高科技数字化媒介为其创作手段的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新媒体成了国际上最具活力的艺术语言,它涉及摄影、录像、网络、声音、行为等艺术表现形式,与观念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拥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水 潘天寿
准、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 该系设有录像与装置工作室、短片和记录片工作室、动画工作室、声音与声音装置工作室、网络与互动技术工作室、传统影像工作室、数码影像工作室和材料实验工作室,以及研究中心。现有硕士研究生6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2人。 主要课程:数码摄影、录像与装置、声音与装置、网络互动、材料与装置及二维、三维动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