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继续考研网 同等学力

2024年中国的气象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继续考研网

2024-07-03 09:51:01

中国的气象学院我国有气象专业的大学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青岛海洋、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南京大学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二本,但11年下半年就更名大学了,且气象是传统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录取分数线建议楼主去各个学校网站招 ...

(一)中国的气象学院

我国有气象专业的大学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青岛海洋、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南京大学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二本,但11年下半年就更名大学了,且气象是传统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录取分数线建议楼主去各个学校网站招就办查询。另外提醒下,气象是个通俗的叫法,专业名称可能不是这样,比如大气科学、应用气象、气象水文什么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后来合并了北京气象学院,是中国气象界的黄埔军校)

北京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原兰州气象学校)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原南昌气象学校)
解放军理工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原成都气象学院)排名不分先后。不过南信大的气象确实很不错

国内原来有三所气象学院:南气、北气、成气。

南京气象学院原为南京大学气象科学系,1960年独立成为南京气象学院,归中国气象局直属高校,后划归气象局和江苏省共建,2005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仅就气象学而言,该校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据说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北京气象学院后被南气兼并,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校区。
成气后来改成什么信息技术学院了,并不注明。

另外还有解放军理工大学附属气象学院什么的,都不如信息工程大学专业力量雄厚。

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大气科学最强的三所学校,北大南大上不去的话可以冲击一下南信大,该校该专业分数尽管不低,但也不算高的离谱

另外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也不错,但没前三个好

如果您以上学校都上不去,还就是想学气象的话,考虑一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吧

如果这个在上不去,建议您换个专业吧,毕竟这个专业就业门槛很高
要么高学历 ,要么有关系、、

你成绩不好,南京信息好像走不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二本线,还有江西信息应用技术学院,专科学校,不过毕业都抢着要,我大姐就是这里出来的,都在长沙定居嫁人了,呵呵。你好好考虑吧。江西信息出来以后先签合同,以后考证再转正式的,好好考虑吧

中国气象专业高校排行:“南气”超越南大北大,稳居第一

国内开设的高校并不多,著名的气象局直属三校如今只剩两校:“南气”和“成气”。直属三校分别为“北京气象学院”(后并入南京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成都气象学院”,气象学院也未能免俗,为了甩掉“气象”的帽子,改名“信息工程大学”,谁料“信息工程”被玩的烂大街了,一些软件技术学院也纷纷加入“信息工程”行列。

气象第一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源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气象学系),1963年独立为南京气象学院,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并入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改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入选学科为大气科学)。作为国内最顶尖的气象专门高校,在国内的各地气象局任职人员中,“南气人”占到十之七八。

学科评估排名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获得A+,北大实力在其后,解放军理工大学(合并了空军气象学院)、兰州大学、中科大等院校的大气科学实力也很强。

2024年中国的气象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是中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也是中国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大气成分、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数值模式等为研究主攻方向。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设有6个职能处,6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有正研级科研人员54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9名;共培养博士研究生95名、硕士研究生570名。

(三)中科院大气所和中国气象科学院哪个好考些?各省市气象局更愿要哪毕业的?

都不错,都有不少院士;只看毕业单位和学校,其它一概不看的话,这个气象局人事处很垃圾

中科院大气所指的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培养出的学生侧重于科学研究,一般不进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院是中国气象局下属机构,一般中央气象局领导会任学院的导师。如果你想去气象局工作最好考中国气象科学院。

PS:2个院各有优缺点,竞争都不小!

(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史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收制度以后,该院成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93年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了该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联合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气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又批准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特批准该院为单列博士生招生计划单位,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2年10月国家人事部批准在该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科概览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6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 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物理海洋学、自然地理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该院博士研究生导师4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7名。建院以来,研究院共培养博士研究生95名,硕士研究生570名。 自2002年设站到2014年底,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出站博士后55名,绝大部分都成为了中国气象局气象科研和业务一线部门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具有高级职称,成为研究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了全国气象系统内最年轻的研究员;曾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人才奖”、“国际雷电防护大会科学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家奖”、“气象部门优秀青年人才” 等称号以及入选“气象部门青年英才”。 2013年5月,在由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网主办的第四届羽毛球混合团体赛中。该院10名研究生经过两天的拼搏,取得前六名的好成绩并获得赛会“优秀组织奖”。2012年9月,在第九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马昊、刘莲、王淑莉提交的论文获得三等奖,朱丰、冯川和马嘉里获得参赛奖。这是该院连续四年在此项全国性比赛中获奖。2012年11月17日,由科研院所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网主办,主题为“绽放青春风采、喜庆党的十八大”2012年度研究生文艺汇演在财政部礼堂举行,由该院2011级7名硕士研究生排演的舞蹈“天竺少女”参加了此次文艺汇演,在27个节目中获得第二名的成绩,被评为二等奖。

(五)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创新文化

准确、及时、创新、奉献“准确”是气象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综合观测的科学性和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气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就是要求气象工作者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及时”是气象精神的灵魂,就是要求综合观测系统保持正常运转,适时进行加密观测,不断优化观测布局,及时捕捉各种气象信息;就是要求预报预测系统准确预报,及时根据天气气候形势变化滚动订正,不断提高预报预测的精确度、时效性;就是要求气象信息传输系统不失时机地发布和传播气象信息,让广大受众第一时间得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就是要求气象服务系统千方百计做好针对性服务,及时开展应急响应,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是要求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切实做好保障工作,确保各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创新”是气象精神的精髓,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就是要好学深思、探索求知,努力建设学习型单位,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就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建设“四个一流”、提高“四个能力”,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奉献”是气象精神的品质,就是要求广大气象职工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广大共产党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就是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装在心中,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气象事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是气象工作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表达了气象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科学求索的价值取向,是对气象工作者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时代风范的综合概括;展现了气象工作的行业特点和时代要求,以及新时期气象事业的发展理念、发展要求。

(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沿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收制度以后,该院成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91年更为现名。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遴选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起,进入科技部支持的国家公益类研究院。2004年10月14日,通过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委联合组织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联合评估验收,并对该院的改革给予了一定的评价,认为“气象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后,科技人员任务饱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活跃,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才整体结构得到明显的优化,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学历和年龄结构明显改善的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气象科研与业务结合更加紧密,气象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条件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