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本科,什么是博士什么是博士后?
本科 是与专科相对的,大学四年,完了有学士学位,可以考研。博士 是比研究生更高的一个学历。博士后 这是找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不是学历。本科就是一般所说的本科院校毕业了,拿到学士学位;博士是最高学位了,学历从高到低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士(本科);
博士后不是学位,是指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以取得科研经验、提高科研能力为目的、继续从事一定时间的科研活动的教学制度,也指从事博士后活动的人,博士后研究人员是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流动站或工作站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员。
谢谢你的解答。谢谢不如给分,点赞。(二)什么是硕士,什么是博士和博士后
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三个学历层次:分别为专科,本科,研究生,而研究生学历为最高学历。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
1、研究生可以根据学位可以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硕士研究生,即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硕士生,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考上了硕士,读硕士等,正是指硕士研究生。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该学科科研教学的能力。
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
(2)、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可以获得全日制博士生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博士学位证书。而以同等学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则不能取得学历证书只能取得学位证书,其学历仍然是原学历,如本科或硕士研究生。
2、硕士(研究生学位)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3、博士(研究生学位)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中国则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
4、博士后(不是学位)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从事一定时期科学研究工作的学历。也指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专题研究的人员。
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或学历。而且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确实是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更确切地说是临时的科研工作经历。
(三)什么是硕士?什么是博士?
美国犹他大学的助理教授Matt Might,用这组图解释,博士学位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每年都有新生的入学教育,但是有些观点语言说不清楚,不如画图。我觉得,这组图真的很好懂,而且一点没错,博士就应该是图中的意思。老子说\
美国犹他大学的助理教授Matt Might,用这组图解释,博士学位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每年都有新生的入学教育,但是有些观点语言说不清楚,不如画图。我觉得,这组图真的很好懂,而且一点没错,博士就应该是图中的意思。老子说\
(四)博士后是什么 博士后是什么意思
1、博士后的意思是在你完成博士学业,成功取得博士学位后,还选择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类的工作的意思。在我国,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称,是一种教学制度。
2、博士后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者取得博士学位后的一种工作或者半工作性质的经历。博士后不是学位,只是一种经历。在发达国家,也就是博士后的起源地,很多博士毕业后难以找到固定工作位置,而准备争取固定工作位置,就到想去的单位(一般是大学或者其它科研机构),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这种经历就是博士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最高学位都是博士,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尽管在我国更象一种教育,但是还是归类于工作经历)。
(五)什么是博士
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后并不是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
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
博士和硕士还有学士,都是学位。学士是本科生,硕士是本科之后的硕士研究生。博士是硕士以后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是博士研究生。硕士是硕士研究生。所以,研究生有2个级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硕士和博士都要做科研,搞研究,都是研究生。研究生考试,也分两个: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读完了硕士,然后考博士。也有硕博连读的,也有直博的,直接攻读博士。博士,一般是指一些学识很高的人是一个教育学历吧。高中之后大学,大学本科之后研究生,研究生之后硕士,硕士之后就博士了
指有原创成果的能力 ------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
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
1983年5月27日,我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1983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我国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
(六)博士后是什么?和博士什么区别?
什么是“博士后”――在2004年博士后进站典礼上的讲话 阅读次数 9753
字体大小 [ 大 中 小 楷体] 双击滚屏 by 夏 勇欢迎各位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刚才我一边听几位先生致辞,一边琢磨:到底什么叫“博士后”?回想起来,我参加博士后导师组的工作已经好些年了,自己带博士后也有好几届,几乎每逢博士后开题,尤其是出站答辩,都免不了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到,博士后都是外来的博士,而且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情况往往就显得过于参差不齐。有的博士后受过严格、正规的学术训练,水平也很高,有的却非如此;有的刚刚开始工作,有的却已经是部级干部;有的法学背景深厚,有的则是社会学、历史学或经济学等学科的博士;有的能够专心致志地做研究,有的却只能主要用业余时间做研究,还有个别人的学风也不够好。这些问题,与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布局调整有关,也与某些大学博士学科点的门槛降低有关,可以说,对我们的博士后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的博士却未必。近两年来,在教授委员会和李明德教授的倡导下,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进一步从严管理,严进严出,收到好的效果。今年,进站人员的数量更加严格控制,还有几位博士后没能通过出站答辩或推迟出站。按说,博士后管理,只管“后”,不管“前”,但是,既然我们开了这个门,既然各位进了这个门,不论博士后本人,还是所属的导师组和导师,我想,还是应该根据法学研究所“正直精邃”的所训,按照我们秉持的信念和标准,全方位地严格要求。
什么是博士后?博士后当然先是博士。那么,什么是博士?在法律意义上,博士就是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人。在文化意义上,博士就不大好讲了。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士是一个了不起的概念。古之“士”在字源上与“王”同形或形近,在涵义上原本是男子的大号,后来则指学习道艺、“德能居位”、有一德一艺者,也就是那些用知识技艺为国家做事的人们,特别是那些,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自道统与政统相分裂后,以师道学统而立身的人们。士君子人格乃是中国文化璀璨中的璀璨。《荀子》“强国”篇说,“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在今人眼里,包括荀子在内的古之士大夫,则是那些在操守上讲究修齐治平,秉持仁、义、礼、智、信,在政治上相信“君轻民贵”,而且能够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与”的人们。那么,今天的“士人”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想,既然称“士”,首先就应当学习和承续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然后再结合时代的要求,把传统发扬光大,并让我们的创造沉淀为新的传统。具体到法律领域,士还应该有特殊的要求。记得上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梁慧星先生在致辞时强调,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应当树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树立正义的信念。在这里,我觉得还要特别注意树立法治的信念。我从1978年开始学习法律,真正形成比较正确的法律观念,树立比较健全的法治信念,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社会为什么需要规则,国家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规则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如何用法律来保护人,如何通过法治来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团结与和谐,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向法治,回答好这些问题,无论是研究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的,还是研究各部门法学的,都要认真琢磨人,琢磨事,琢磨社会现象,琢磨中国的实际。把这些道理琢磨透了,再反过来贯穿到自己的专门研究中去,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博士是博学之士,按古代的讲法,已经算得上“国子”、“国士”、“大士”。得到了博士学位,就应当懂得以品德和才艺立身,而不是以官位和财富立身,更不能做鄙薄之士,为贩夫计,逞匹夫勇。博士后当然要比博士强。博士后是一个高级研究职位。获得这个职位,就是要继续在学问上下功夫。做好博士后,关键是注意一个“后”字。这里谈几点建议,供各位参考。
第一,在选题上,博士后要注意和博士阶段的连续性。博士后研究是博士论文的“后研究”,所以,在选题的时候,最好不要完全另起炉灶,而要以博士期间的研究为背景,就某一个问题或方面,加以提升和深化。学贵在精专,这样容易出学问,出成果。我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所在的项目里有一个成员50多岁了,据说此生已经断断续续在几个学校做过好几回“postdoctoral fellow”,而且,每次的题目都变化不大,但导师仍然认为有继续做的价值。现在,我们有些人选择了很好的题目,也做了很好的研究,但一旦毕业了或者发表了就“拉倒”了,这是很大的浪费。
第二,在水准上,博士后必须高于博士。在有的国家,如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的人,不过是某个比较高级的研究项目的成员,有的还不一定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有些是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博士。导师申请到一笔经费,就设立博士后项目,根据课题需要和项目预算来选人。钱花光了,项目就撤了。在我国,博士后制度不仅比较正规,而且“国家化”了。国家人事部设有专门的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计划内的博士后还由国家发工资、给房子。博士后出站以后,一些单位给的待遇也高于博士。博士后俨然成了一种头衔,一种级别。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博士后研究报告一定得比博士论文强。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有的博士后在站期间做的研究同他们在博士期间做的研究相比,的确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有的却今不如昔,甚至全面放松了自己,退步了。为了促进博士后研究质量的提高,我们开始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文丛》,现在出了第一卷,以后每年出一卷。每一位博士后,都要把研究报告的精华部分,以五万字的篇幅,编入文丛,这既是对自己的一个学术交代,也是接受学界的检验,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三,在定位上,博士后是学者,不再是学生。根据国家的有关条例,《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暂行规定》有一条,把博士后“视为法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什么是“法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刚才,王家福先生在致辞中强调法学研究所是“国家队”,希望大家珍惜这个荣誉。我想,倘若“国家队”的称号立得住,它的成员就应该像体育比赛里的国家队成员那样,至少在某个领域或项目上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至少是前三名吧,否则,在这里就呆不住。因此,各位在法学所做博士后,应当增强作为学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够把博士阶段所在学校的好校风、导师们的好学识和好学风,带到这里来,和法学所的导师们、同仁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2004年10月13日上午,根据录音整理修改。中国法学网首发)
博士后很容易形成误解,就是\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看完长见识了(七)博士后是什么?和博士什么区别?
什么是“博士后”――在2004年博士后进站典礼上的讲话 阅读次数 9753
字体大小 [ 大 中 小 楷体] 双击滚屏 by 夏 勇欢迎各位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刚才我一边听几位先生致辞,一边琢磨:到底什么叫“博士后”?回想起来,我参加博士后导师组的工作已经好些年了,自己带博士后也有好几届,几乎每逢博士后开题,尤其是出站答辩,都免不了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到,博士后都是外来的博士,而且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情况往往就显得过于参差不齐。有的博士后受过严格、正规的学术训练,水平也很高,有的却非如此;有的刚刚开始工作,有的却已经是部级干部;有的法学背景深厚,有的则是社会学、历史学或经济学等学科的博士;有的能够专心致志地做研究,有的却只能主要用业余时间做研究,还有个别人的学风也不够好。这些问题,与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布局调整有关,也与某些大学博士学科点的门槛降低有关,可以说,对我们的博士后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的博士却未必。近两年来,在教授委员会和李明德教授的倡导下,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进一步从严管理,严进严出,收到好的效果。今年,进站人员的数量更加严格控制,还有几位博士后没能通过出站答辩或推迟出站。按说,博士后管理,只管“后”,不管“前”,但是,既然我们开了这个门,既然各位进了这个门,不论博士后本人,还是所属的导师组和导师,我想,还是应该根据法学研究所“正直精邃”的所训,按照我们秉持的信念和标准,全方位地严格要求。
什么是博士后?博士后当然先是博士。那么,什么是博士?在法律意义上,博士就是获得博士学位证书的人。在文化意义上,博士就不大好讲了。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士是一个了不起的概念。古之“士”在字源上与“王”同形或形近,在涵义上原本是男子的大号,后来则指学习道艺、“德能居位”、有一德一艺者,也就是那些用知识技艺为国家做事的人们,特别是那些,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自道统与政统相分裂后,以师道学统而立身的人们。士君子人格乃是中国文化璀璨中的璀璨。《荀子》“强国”篇说,“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在今人眼里,包括荀子在内的古之士大夫,则是那些在操守上讲究修齐治平,秉持仁、义、礼、智、信,在政治上相信“君轻民贵”,而且能够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与”的人们。那么,今天的“士人”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想,既然称“士”,首先就应当学习和承续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然后再结合时代的要求,把传统发扬光大,并让我们的创造沉淀为新的传统。具体到法律领域,士还应该有特殊的要求。记得上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梁慧星先生在致辞时强调,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应当树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树立正义的信念。在这里,我觉得还要特别注意树立法治的信念。我从1978年开始学习法律,真正形成比较正确的法律观念,树立比较健全的法治信念,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社会为什么需要规则,国家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规则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如何用法律来保护人,如何通过法治来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团结与和谐,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向法治,回答好这些问题,无论是研究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的,还是研究各部门法学的,都要认真琢磨人,琢磨事,琢磨社会现象,琢磨中国的实际。把这些道理琢磨透了,再反过来贯穿到自己的专门研究中去,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博士是博学之士,按古代的讲法,已经算得上“国子”、“国士”、“大士”。得到了博士学位,就应当懂得以品德和才艺立身,而不是以官位和财富立身,更不能做鄙薄之士,为贩夫计,逞匹夫勇。博士后当然要比博士强。博士后是一个高级研究职位。获得这个职位,就是要继续在学问上下功夫。做好博士后,关键是注意一个“后”字。这里谈几点建议,供各位参考。
第一,在选题上,博士后要注意和博士阶段的连续性。博士后研究是博士论文的“后研究”,所以,在选题的时候,最好不要完全另起炉灶,而要以博士期间的研究为背景,就某一个问题或方面,加以提升和深化。学贵在精专,这样容易出学问,出成果。我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所在的项目里有一个成员50多岁了,据说此生已经断断续续在几个学校做过好几回“postdoctoral fellow”,而且,每次的题目都变化不大,但导师仍然认为有继续做的价值。现在,我们有些人选择了很好的题目,也做了很好的研究,但一旦毕业了或者发表了就“拉倒”了,这是很大的浪费。
第二,在水准上,博士后必须高于博士。在有的国家,如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的人,不过是某个比较高级的研究项目的成员,有的还不一定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有些是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博士。导师申请到一笔经费,就设立博士后项目,根据课题需要和项目预算来选人。钱花光了,项目就撤了。在我国,博士后制度不仅比较正规,而且“国家化”了。国家人事部设有专门的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计划内的博士后还由国家发工资、给房子。博士后出站以后,一些单位给的待遇也高于博士。博士后俨然成了一种头衔,一种级别。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博士后研究报告一定得比博士论文强。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有的博士后在站期间做的研究同他们在博士期间做的研究相比,的确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有的却今不如昔,甚至全面放松了自己,退步了。为了促进博士后研究质量的提高,我们开始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文丛》,现在出了第一卷,以后每年出一卷。每一位博士后,都要把研究报告的精华部分,以五万字的篇幅,编入文丛,这既是对自己的一个学术交代,也是接受学界的检验,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三,在定位上,博士后是学者,不再是学生。根据国家的有关条例,《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暂行规定》有一条,把博士后“视为法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什么是“法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刚才,王家福先生在致辞中强调法学研究所是“国家队”,希望大家珍惜这个荣誉。我想,倘若“国家队”的称号立得住,它的成员就应该像体育比赛里的国家队成员那样,至少在某个领域或项目上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至少是前三名吧,否则,在这里就呆不住。因此,各位在法学所做博士后,应当增强作为学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够把博士阶段所在学校的好校风、导师们的好学识和好学风,带到这里来,和法学所的导师们、同仁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2004年10月13日上午,根据录音整理修改。中国法学网首发)
博士后很容易形成误解,就是\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看完长见识了(八)博士后和博士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博士后
学位越高,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很多同学都想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一步学习,比如考研、考博,甚至成为博士后,那么很多人分不清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下面我跟大家说说博士后和博士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博士后,欢迎阅读。
什么是博士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